《緬甸學校篇》

香港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 ■ 雷超榮

  2010年聖誕節緬甸之旅,令我畢生難忘,到了緬甸才真正感受"見苦知福"的道理。按旅遊的行程是沒有安排學校參觀,當地導遊得知我從事教育工作,馬上去聯絡,安排了一間寺廟學校進行教育訪察。

  在緬甸,教育分為學前教育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。基礎學校教育雖然免費,但在許多鄉村地區,寺廟才是孩子啟蒙教育的起點。雖然義務教育免學費,但學校非常之少,而且並沒有強制入學。主要原因是一般家庭都很窮,每月所賺的金錢,光吃飯都尚且不夠,所以一般家庭中,很少有足夠的資金供小孩上學。村莊裡的寺廟,便以宗教力量彌補正規教育的不足,出家人承擔起教育的責任。寺廟是學校,僧侶是老師,孩子在克難的環境中,接受和正規學校相同的教育。

  在緬甸街頭,到處可看到販售上課的書本。學校共分9級,有點像我們香港的小學六年及中學三年。每位學生可在街頭自行購買課本,帶去學校,由老師教導。課程內容,有緬文、英文(一年級就開始學abc字母)、數學、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。每學年結束前,由政府機關做考試考核,考核合格通過者,就升級,如不合格就必需隔年重讀(留級制度)。所以一個班上,可能同學的年紀會完全不同,有的9歲小孩,才開始讀一年級,有的6歲即己開始讀書,也有資質好的小朋友,8歲即己經讀到3年級。全學年,由6月開始,到次年的3月底,開始準備過年放暑假(緬甸的過年是在4月中旬的潑水節),三個月的暑假過後,即以開始新的學年。

  我們一行幾個人,從大路走到小路,最後走在稻田邊的小徑,才抵達目的地。在這一所寺廟學校,簡陋殘舊的環境又悶又熱,但每個課室的學生卻都安靜地坐著或聽著義務老師授課。這裡的學生全都是孤兒或棄嬰。寺廟住持兼任校長將為這些未來國家棟樑提供免費教育,令我深深感動,即時向寺廟學校、寺廟住持兼任校長做了捐獻。